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卷 第一八六九章 皇天后土,阴阳之神(1/2)
霸天武魂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禹州市神垕镇陶瓷工业聚集区拟建于禹州市神垕镇北部231省道外,覆盖罗王、边沟、苗家湾、梁桥四个行政村,项目占地700亩。神垕镇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三十公里,是历史悠久的古瓷镇,以生产钧瓷闻名于世,2003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钧瓷之都”,2005年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4年授予钧瓷原产地保护。神垕镇是禹州市最主要的陶瓷生产区域,也是河南省最大陶瓷生产基地之一,总产量约占全省陶瓷产量的五分之一,为我国北部地区主要陶瓷销售中心和集散地,2005年神垕镇陶瓷产业总数达497家。

  禹州市神垕镇陶瓷工业集聚区按照局部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规划原则,满足空间结构需求。规划在2010年前,入驻工业聚集区陶瓷企业发展到50家。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西南。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禹州市、郏县、汝州市三县(市)交界处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全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0人,其中镇区人口3.2万人,镇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神垕古镇”之名历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产各种陶瓷,“神垕古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神垕镇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100个小城镇经济开发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河南省改革与发展综合试点镇”。2003年9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钧瓷之都”荣誉称号。2006年初神垕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神垕镇地处伏牛山浅山区,镇区内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凤阳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东西走向横亘在中部的乾明山把全镇分成两个狭窄的盆地。南盆地是神垕镇内以陶瓷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北盆地以农业为主的产粮区,并有肖河纵贯其中。肖河和小青河纵贯其境。耕地多为山岗坡地,水利条件较差。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陶土储量10亿吨,煤炭1.8亿吨,石灰石10亿吨,铝矾土、紫砂石等矿产资源也有一定的储量。

  陶瓷中心之一。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之繁华。

  神垕古称神垕店,明代称镇,属鸿畅都凌锦里;清属文风里;民国初年仍属文风里,后设神垕镇。1961年先后称神垕镇,1968年改称神垕公社,1981年改建神垕镇至今。

  悠久的历史给神垕镇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目前,神垕镇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40余处,大多数分布于以老街为核心,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

  伯灵翁庙、关帝庙、文庙、老君庙、白衣堂、老君庙等;主要明清民居有郗家院、白家院、温家院、霍家院、王家院、辛家院等。此外,还有钧瓷一条街、古玩市场、望嵩门、驺虞桥、天保寨、邓禹寨等其他建筑或设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师庙位于天保寨北、乾明山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为祖师殿,硬山式建筑,有月台,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大殿东侧为神垕革命烈士陵园,松柏蓊郁,苍翠欲滴。灵泉寺白果树位于镇区东郊的凤翅山南麓,由神垕镇牌坊向西北方向1公里,树龄1500年以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树后一泉,水质清醇,古名灵泉,俗名扳倒井。原有灵泉寺,其建筑今已重建。

  孔庙,每春秋丁祭,附近诸生举行。明清科举,考中有布政使司、教谕诸官员。

  神垕民间文艺有高跷、旱船、龙灯、舞狮、大响等,每逢节庆,则由各行业筹资聘请河南地方剧种的梆子、曲子、越调等剧团演出,其中当地各窑场自供自演的“一把泥”(窑工)剧团演艺及行头最好,也最著名。地方特色传统小吃在上坡口一带,有火烧夹牛肉、烩羊肉、油酥火烧、盛茂祥的糕点等。

  垕之名,因何命名,始自何时,诸说不一。一说“神垕”是个星名,因神垕主山(北山即乾鸣山)低、应山(南山即大刘山)高,应山压住主山,不能出人才。古人在南山建土地庙以压低应山,在北山建天爷阁以提高主山的位置,并用天上星名命名,用以调节“风水”,愿神垕人杰地灵,民富年丰。一说是据《唐六典》卷十四《大卜署》记载: “亿式占辨三式之异同,一口雷公式,二日太乙式,三日六壬式。”在“六壬”中有“十二将”、“十二月神”之分。十二月神是正月登明,二月天魁……十二月神垕(十二月大寒,后日躔,玄枵之次入子宫乃神后将也)。子在五行中属“水”。因神垕盛产瓷器,窑多火旺,水相应缺少,五行运转不灵,水火不能平衡,用水命地名以示天上水配地下火,以水济火为青。《易经》有云:“水火既济,大器乃成”也有人说商汤在禹州三峰山祈雨有功,当地居民为纪念他,尊商汤为神垕,将神垕取为村名。

  还有一说,即明朝永乐二年,此地获瑞兽驺虞,皇帝下旨,于大刘山前建白虎庙,山后建驺虞桥,庙前庙后,神前神后,神垕之名就演绎而出。

  关于神垕的“垕”字,也流传着几种有趣的传说:宋时有人把神垕钧瓷送往汴京,徽宗一见,喜不自胜,反复观赏,连称:“绝妙,奇珍!”忙问产于何地,侍臣奉告产于神后。徽宗说: “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随提笔在“后”上加了一个土字,因此,神后就变成了“神(上土下后)”。南宋高宗登基后,认为把山下的土捧到头顶上,以土压人不好,于是又把土字搬到下边,改为“神垕”。到了清朝,慈禧太后很喜欢钧瓷,听了关于“后”字变化的故事,认为把土捧到头上以土压人固然不好,但踩在脚下也可惜,不如背起来好,这样又成了“神垢”。还有一说,后字原为“垕”字,下面有土墩,明穆宗朱载垕即位,为避讳,将“垕”字的土墩去掉,写成“神后”。到清朝恢复原名,又写成“神垕”。后来一直沿袭习惯用法,仍写成“神后”。

  神垕因产钧瓷而驰名中外,因而它的命名也为社会各层所关注。建国后,禹州市人民政府和神垕镇人民政府,曾派人做过调查,并致函询问过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经查验,在中国天文史上,并无“神垕”这个星名,否定了“神垕”是星名的传说,其它传说都无史可考。只有《唐六典》中记有“神垕”是十二月神之—,因它属水,神垕窑多火盛,用它命名,达到水火平衡。神垕之名可能由此而来。

  至于因何命名,从传说中也不难看出,上述传说的共同点是:神垕人民对当地丰厚的瓷土资源早已相当重视了,都渴望在神灵保佑下,窑业兴旺,经济发达。即:“神”者神灵也,“后”古时称大地为“后土”,“神垕”即神灵保佑之地也。

  神垕之名始自何时,亦无从查考。据明永乐三年(1405年)《钧州神垕山神庙碑》文中记载:“……神垕山在钧州之野……永乐二年秋,有瑞兽出焉……即《瑞应图》所称驺虞是也……御制金敕,加锡礼以褒焉。内外群臣拜表称贺,而兹山之名,一旦播于天下矣。……大明永乐三年秋岁次乙酉周世子奉敕撰。”由此可知,神垕之名,在明永乐三年,即1405年之前已经确立。再据《明史·成祖纪周棣王传》和《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有“瓷器出禹州神垕山”可证,明初“神垕”字即带有土墩。为避明穆宗朱载星之讳,去掉土墩的传说是可信的。

  古镇神垕得名源于汉代。高祖刘邦西取咸阳,得益于古龙山物产丰富,养兵蓄锐后,一举攻下皇城。登基后,便封古龙山为大刘山,并建庙祭天。后王莽篡政,光武帝东逃南阳,在高祖神像身后躲过追兵。为纪念此次化险为夷,并封该地为“神后”。

  北宋末年,该地所产钧瓷为宋徽宗所钟爱,亲题“神钧宝瓷”“精妙绝品”,并题封“神hou(上‘土’下‘后’)”以示天下皆崇神后之土。高宗南渡在文臣武将复国励志中社会经济得到“中兴”,闲暇之余,造访清河郡府,看到精美瓷器,便有占取之意,吓得张浚连夜贡奉。追忆父皇,思赏钧瓷之美,便仿旧例,设官窑烧制。久烧不成,怒斩窑官。为活命,新任窑官便上奏,神后能烧钧瓷,是因徽宗御封之故。悻悻然,高宗题笔改“hou(上‘土’下‘后’)”为“垕”字,以示天下之土皆贵于“神hou(上‘土’下‘后’)”。然而,仍旧烧不出,又连斩数名窑官。窑官艺人为了生存,便四处散布说,高宗是半壁河山之主,其封只能算一半,所以烧不出钧瓷,高宗听后,只得做罢。

  【后土考证】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祗”,这位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 御”中的第4位天帝。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可见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对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贵的大神。

  后土对民间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的神,她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母娘娘”。

  《礼记·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这种对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释,还是比较朴素。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祭祀地神,是为了酬劳它负载万物与生养万物的功劳。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1《后土皇地祗》条所载:“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 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日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 土母焉。’庙在汾阳,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诰封‘后土皇地祗’,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庙观,后土词也。殿前琼花一株,香色柯叶绝异, 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按:应为徽宗)。”

  关于后土神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国语·鲁语》说神明是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周礼·大司乐》称“地示”。《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如果我们把一些汉代以前的著作集中就可让我们看到,汉代以前“后土”信仰其实已是一种土地信仰。

  《左传》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孔疏:“以地神后土言之。后土着,地之大名也。”

  《周礼·大宗伯》曰:“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注:“后土,土神也。”

  《礼记·檀弓》曰:“君举而哭於后土。”郑注:“后土,社也。”

  《周书·武成》曰:“告於皇天后土。”蔡传:“句龙为后土。”按《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人神。”

  《礼记·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孔疏:“共工后世之子孙,好后土之官。”《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土官。”

  《礼记》:“南郊祀天,则北郊祭地矣。祀天就阳位,则祭地就阴位矣。”

  无论如何,我们如果注意到这些汉代之前的著作,我们会发现,当时后土曾是专指由历史产生的神明名字,而且“后土”是一位男神的名字。这位男神有个在中国神 话中有名的父亲。他的父亲即是与黄帝争帝,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氏。后土又有一个神话中有名的孙子,即曾位锲而不舍追踪太阳的理想家“夸父”。

&